Categories

 

未分类

“梳理出丝丝的同情心”

-- Translated by 马京威  Jackson Mah -- Nur Azmina Burhan,专业发型师暨PERTIWI流动厨房志工 吉隆坡 “梳理出丝丝的同情心” 每周至少4个晚上,流动厨房的志工会到吉隆坡几个地点派发食物给流浪者。而随团的Nur Azmina的角色稍微不同——她提供免费的理发服务,让这群贫困人士继续保有大方得体的仪容。 一张高脚凳加上几张铺在地上的垃圾袋,就成了她的“发廊”。每当她准备“营业”时,一群顾客就开始有次序的列队等候。虽然这些男女老少都是“熟客”,她还是同样细心为他们理发,也会和他们谈天说笑。...

“你要我拉多少次”

-- Translated by 马京威  Jackson Mah -- Mohd Rudin Sulaimeen,东主 哥打巴鲁Kedai Kopi Din Tokyo “你要我拉多少次?” 马来西亚人最爱的“拉茶(teh tarik)”,就是把热腾腾的奶茶重复从一个大杯倒到另一个大杯,以让奶茶冷却下来。拉茶人的功夫,就在于拉茶的高度:茶拉得越高,泡沫越多,功夫越好。 在哥打巴鲁,Rudin是数一数二的拉茶大师。30多年来,他就站在自己的咖啡店里那张独特的U形餐台施展拉茶技艺。虽然他已经74岁了,但还是能轻松拉出一杯足足双臂长的好茶。很多人慕名来看他的表演,一尝那杯远近驰名、泡沫满满的拉茶。 即使不断忙着准备茶料和拉茶,Rudin也不忘和顾客谈天说笑。有顾客要求自己的茶要拉上6次,他也开心顺着完成要求。 这位能者多劳,也可以一边煮生熟蛋(在他的店被叫做塔利班蛋,telur taliban)、一边烤面包并洗碗碟。虽然全家都来帮忙,但他还是喜欢亲力亲为。 咖啡店的店名除了Rudin,另一半则是这店的前身Tokyo Hotel。在60年代,Tokyo Hotel算是当地的地标。然而到了今日,Kedai Kopi Din Tokyo也同样闻名。Rudin的儿子也毫无疑问能驾轻就熟接过这盘长青的生意。...

“我不曾富有,却一点遗憾也没有.”

-- Translated by Jackson Mah 马京威 -- 吴翠娟,女伶 怡保千秋乐粤剧团 我是在怡保认识到吴女士,她当时正和自己的戏班在某神庙做神诞表演.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经历,因为我必须趁着她在后台化妆时才能替她拍照和聊天。她的戏台,是临时搭建在神庙前的空地上,更衣室也很简陋。后台的风扇虽然全速猛吹,却有心无力无法让后台凉快起来。然而,吴女士却能心平气和作息在这个闷热、不通风的斗室里,也从容面对我这个烦人又问题一箩箩的摄影师,她的心情丝毫不受影响. 吴女士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来上妆,但她强调,在有必要时她只需半小时。她的梳妆台是一个大木箱,里面装着她40多年来讨生活用到的戏服、戏台装备和小饰物——全都是她的命根,因为她根本没能力再添购新戏服。她笑言道,唱大戏的人是不​​可能求富贵的. 然而吴女士坚持唱下去,继续担当起这门夕阳艺术的女伶。看大戏曾是马来西亚华人地区常见的消遣活动,但到了今时今日,戏班只会在过年过节时出现. 她一出场,我就完全迷失了——她已经投入在戏曲中的角色,和之前在后台的她判若两人。即使那些对白她已念过千百遍,她还是能用自然随性的方式重复演艺出来。可悲的是,只有极少数人懂得欣赏她的精湛演出,而且都是老人家。其他在场的人只顾着烧香拜神、闲谈大笑或大吃大喝。我实在想喝斥他们,要大家静下来欣赏这位大师的演出。但我知道他们是不会明白这用意的。毕竟,时代已经不同了…… [caption id="attachment_2280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1024"] I am not rich but I have no regrets[/caption] [gallery columns="2" size="medium" ids="2080,2083,2079,2090,2085,2084,2089,2086,2088,2087,2091,2081,2078"]...

“女神卡卡?谁啊?”

-- Translated by Jackson Mah 马京威 -- Osman Mydin,唱片行经理暨音乐爱好者 槟城 Jalan Hutton 亚丁路 Angel Record House Osman的父亲在年幼时,就从印度南方漂洋过海来到槟城,并以派报维生,当时是1901年。他在这里落地生根,并养了11个孩子。生活虽然艰辛,但Osman记得父亲很爱听音乐,特别是来自家乡的歌曲。当然,这个爱好也传给了他的孩子。 Osman在亚洲多个地方和沙地阿拉伯工作了数十年后,毅然放下承包商的身分,回到槟城并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工作!此后的30年里,他一直打理着这间只卖兴都音乐唱片和卡带的小小唱片行。人生多有趣,兜兜转转一大圈。 [gallery columns="2" size="medium" ids="2361,2362"]...

“森林里什么都有啊”

— Translated by Jackson Mah 马京威 — Nga,狩猎采集的原住民 金马仑高原 我是在金马仑高原上山的路旁,看到Nga在摆档。那天,他卖的有野蜂蜜和一些在森林里采集到的东西。 Nga的祖先和族人早在马来西亚立国前,甚至是马来亚这个国度诞生前,已在金马仑高原过着狩猎生活。他和家人世世代代在这片森林里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,实在让我自叹不如。 下次,你要是在路上看到Nga或其他原住民在卖东西时,记得跟他们买些水果、蜂蜜和手工艺品等等。也希望你不要硬硬杀价。 [gallery columns="2" size="medium" link="file" ids="2416,2417,2418,2422,2419,2421,2420"]...

凉台上的田园生活

John anak Jangen和Bili anak Tapo,村落长老 砂拉越西连MONGKOS村 在我踏着独木梯、小心翼翼登上长屋时,远远就听到John anak Jangen和Bill anak Tapo在凉台上的谈话及笑声。我一直担心自己会是不速之客,但这两位比达友长老很快就让我感到他们的热情。 这些砂拉越原住民对到访者通常都不提防——城市人绝对不会如此放心。John和Bill平易近人。我只是简单问了问他们平时都做些什么,然后我们就聊人生聊了两个多小时。 John曾经是本村的村长。他回忆起当年村民选了他当村长时,他竟然因为怕自己承担不了村长的重任而藏在森林里。一直到自己慢慢能胜任后,才回到村里履行职责。 有趣的是,John和Bill都记不起自己的确实年龄,但他们绝对在村民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。John却特别清楚记得二战日据时代和马印对抗(1962 - 1968)担任马来西亚军队中的追踪者。 [gallery link="file" columns="2" size="medium" ids="2508,2511,2512,2507"]...

马六甲新街,新时代理发室

— Translated by Jackson Mah 马京威 — 荘亚成,第二代东主,和理发师林光临 马六甲新街,新时代理发室 荘先生的父亲在1953年创立了这家理发室。当时,荘先生在这里当学徒,理发人生就这样开始,直到现在。他也为我剪头发,我说这是我剪过最好看的发型。他告诉我说,如果一些体型比较大的顾客要剃头,他会让他们坐在那张日本理发椅,因为这张椅子在完全放平时会比中国制造的那些来得稳定。他也表示,由于熟客一个一个逝世了,生意开始变差。但他却不愿意雇用洗发女郎。...

第三文化小孩
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2446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1024"] 第三文化小孩[/caption] — Translated by Jackson Mah 马京威 — Sasha很喜欢画动物,尤其是大象和长颈鹿。她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动物园管理员,到时这画工就能派上用场了。 Sasha是英马混血儿,因为父亲的工作关系,她从小就在国外生活了很长的时间。 分别在吉隆坡、曼谷和新加坡三地渡过童年的Sasha,无疑就是“第三文化小孩”——这些小孩在成长期,有一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双亲的文化以外的文化里。虽然如此,Sasha还是对自己身为马来西亚人感到自豪。“我不明白为什么别人总说我是中国人(Chinese),我又不是在中国出生,我妈妈也不是。我们都是马来西亚人啊!” [gallery link="file" columns="2" size="medium" ids="2450,2449,2448,2447"]...